October 29, 2018
阿留申群岛海上火山巡礼14:[乌纳拉斯卡岛] 三日徒步记
2018年7月12日。阿留申的天气说变就变,昨天还是晴空万里,今天就风雨交加,不过我和May还是打算按原计划去乌纳拉斯卡岛(Unalaska Island)的荒野中徒步。今天我们选择的步径名为乌加达加步径(Ugadaga Trail),据说这条步径已被当地阿留申人使用了9000年之久,是他们往返于乌纳拉斯卡岛以及谢丹卡岛(Sedanka Island)之间的必经之路;20世纪40年代,军方也曾用这条步径来运输补给。
早上特意带了一把结实的大伞出门,民宿经理保罗看了表示呵呵。我走到屋外刚一撑开这把伞就被狂风吹散架了:↓
今天的风超级猛烈,走在路上整个人都快被吹走了;雨滴倒是并不大,但是被狂风吹到脸上感觉像碎石一样。我们就这样顶着风雨一路向山上行进:↓
回头看,来时的路和城镇一起消失在一片氤氲中:↓
走了一个半小时左右我们才来到乌加达加步径的起始点:↓
从步径的起始点开始变成了荒野间的土路,路面湿滑难走,总共4.5英里的路程还需要通过一些陡峭的山崖,考虑到安全因素我和May决定不再向前走:↓
我们在乌纳拉斯卡岛的第一次徒步尝试便以失败告终了。中午回到民宿,感觉不能打电话也不能上网还是很不方便,于是下午我们就搭保罗的车去城北西夫韦(Safeway)超市外的GCI门店买了一张带流量的电话卡。GCI是一家只在阿拉斯加运营的电信运营商,其电话卡仅能在阿拉斯加境内使用,但这却是乌纳拉斯卡岛上唯一能使用的电话卡:在这里AT&T以及T-Mobile两大运营商都没有信号。
2018年7月13日。昨天保罗看天气预报之后幸灾乐祸地告诉我们,今天的风会比昨天还要大,所以我们原以为今天会是更恶劣的天气。不料清晨迎接我们的却是蓝天白云、艳阳高照,这真是阿留申群岛给予我们的惊喜:↓
在民宿的阳台上可以清楚地看到不远处的乌纳拉斯卡湖(Unalaska Lake)以及远方的桌顶山(Table Top Mtn)、怀德湾火山锥(Wide Bay Cone)两座火山,光线恰到好处:↓
民宿阳台的一角:↓
早餐过后,我和May沿着另一条公路上山了;我们今天尝试的这条步径名为“皮拉米德步径”(Pyramid Trail),这条步径沿皮拉米德峰(Pyramid Peak)南侧山麓的河谷而行,故而以此得名:↓
路旁半山上的一座摩登的房屋,好像科幻电影中外星荒原上的城堡:↓
走出居民区,道路两旁渐渐变成了荒芜的苔原:↓
拐弯上行:↓
上行到某处,人工铺就的公路戛然而止,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道溪流冲击而成的沟渠:↓
根据手持GPS显示的情况,我判断应该是沿着这条沟渠前进:↓
上行途中回头看这条满是乱石的沟渠和远处的群山:↓
这里太过荒野,我们开始有点怀疑可能没有找到正路。May翻上一道山梁前去查看:↓
一番纠结之后还是决定沿着这道沟渠继续上行:↓
清澈见底的溪流:↓
溪流两边的山体越来越高,这道沟渠在前方逐渐演变为“V”字型的溪谷:↓
我们前方竟然出现了一道小型的瀑布,这下基本可以确认我们走错了路,毕竟皮拉米德步径的强度还并没有达到需要攀爬瀑布的程度:↓
从GPS给出的信息来看,我们前进的大方向是对的,并且深入溪谷的我们此时进退维谷,于是咬牙硬是爬上了这座瀑布;往下回看陡峭的崖壁还真有一些后怕:↓
没想到这道瀑布只是一连串挑战的开始。一处湍急的水流恰在丛丛灌木下方,我们只能猫着腰脚踩着深涧两旁湿滑的岩石勉强通过:↓
很快,需要翻越的第二重瀑布也出现了:↓
又有第三重瀑布:↓
我们历经千辛万苦终于走出溪谷,并且来到了皮拉米德步径的正路:↓
这条步径沿着皮拉米德峰的半山腰一路向前(西),直到目之所及最远处的皮拉米德山口(Pyramid Pass):↓
步径左(南)侧的山麓是宽广的河谷:↓
虽然步径较之前的野路好走很多,但仍不时需要涉水而过:↓
回望来时的路:↓
右前方是皮拉米德峰以南的糖面包山(Sugarloaf Mountain)植被稀少的顶部区域,说明我们这时已经爬升到海拔较高的区域:↓
路向右转,而糖面包山的顶峰也从前方(西南)来到了我们的左侧(正南);这时风力开始强劲起来:↓
糖面包山顶峰部分特写:↓
越行越远,右前方(西南)出现了两座底部相连的山峰,它们正是此前在卡尔莫斯码头望见的船长湾(Captains Bay)南岸那两座山峰:↓
来到皮拉米德山口的时候,风力一度大到我们不得不抓住路旁的岩石才能勉强站稳:↓
疾风吹云,峰峦间的广阔河谷光影变幻迅速:↓
随着山路逐渐下行,转过一定的角度之后向东南方向回头看糖面包山:↓
温暖的阳光铺洒在山麓的河谷上,而这时西南方的两座山峰则完全笼罩在云层的阴影之下:↓
步径的右手边发现的一座白练般的小瀑布,飞花碎玉、珠玑四溅:↓
瀑布的水流入一个晶莹透亮的小石潭:↓
一道栏杆和几块巨石标志着皮拉米德步径结束了;再回头看糖面包山群峰,这时感觉已十分遥远了:↓
旁边一座告示栏说明这一带是乌纳拉斯卡城市的饮用水源地,号召前来此地的人们保护环境清洁:↓
走出皮拉米德步径,我们终于又回到了一条人工铺就的公路:皮拉米德溪畔公路(Pyramid Creek Road)。沿着这条公路下行,向路右手(东)方向望去发现远处有一座酷似金字塔的山峰,估计这座山峰应该就是皮拉米德峰:↓
拐过几个弯之后眼前豁然开朗,整个船长湾尽收眼底,远处甚至可以望见连接阿马克纳克岛(Amaknak Island)与乌纳拉斯卡岛的大桥;大桥更北方高耸的山峰正是此前到访过的巴里荷山(Ballyhoo Mountain):↓
继续下行,船长湾北岸的卡尔莫斯码头(Carl E. Moses boat harbor)全貌也展露出来,清丽的风光如动漫中的画作:↓
下到山脚是西方海产公司(Westward Seafood Inc.)的厂区:↓
在厂区中漫步,两旁是职工的宿舍楼:↓
公路左侧两栋绿瓦白墙的宿舍楼,看起来非常整洁:↓
在这座视野绝佳、可俯瞰船长湾全景的公寓楼下,皮拉米德溪畔公路最终汇入沿海岸而建的船长湾公路(Captains Bay Road):↓
站在船长湾公路旁的海岸,只见三艘大船在海湾另一侧排成一排:↓
船长湾入海口处的两座岛礁;背景正中的山体正是桌顶山:↓
船长湾公路沿海岸向西,最终与机场海滩路(Airport Beach Road)相交于大桥东南侧:↓
沿路直走到大桥附近,又可以桌顶山和怀德湾火山锥为背景拍摄大桥:↓
寻路返回民宿的途中路过乌纳拉斯卡市的市政厅:↓
市政厅前的一座牌匾上写着“Unalaska Alaska”的字样,乍一看好像是“非阿拉斯加、阿拉斯加”。这让我想起城市官网上颇为有趣的解释,虽然“un”在英文里表示否定——并且乌纳拉斯卡确实不属于“常规的阿拉斯加”,但“Unalaska”并不是指“非阿拉斯加”;它只是阿留申语地名的音译,仅此而已:↓
图书馆旁的小路与美丽的鲁冰花丛和依留留克河(Iliuliuk River)为邻:↓
公路上骑行的当地少年:↓
百老汇大街(Broadway Avenue)一旁是静谧的乌纳拉斯卡湖,湖畔黄花盛放,而湖的另一头即是我们民宿所在的社区:↓
回到小河畔的民宿:↓
今天的皮拉米德步径徒步胜利完成了!
2018年7月14日。下午我们就要乘坐阿拉斯加海上高速公路系统的特斯特米纳号海轮(MV Tustumena)离开荷兰港了。清晨起床之后闲来无事,再拍拍这座充满异域风情、像小博物馆一般的民宿:↓
民宿一角的佛龛供奉着金身的释迦:↓
沙发上方的墙上展示着阿留申人衣食住行的种种用具:↓
客厅的书架上摆放着千奇百怪的藏品,其中还有一只骷髅头:↓
通往阳台的花盆边架设有两把吉他:↓
厨房和吧台间的横梁上还悬挂着藏式的经幡:↓
自拍大头照一张以示留念:↓
前日导游波比曾经提起在民宿附近就有一条登山步径,考虑到不能浪费在岛上的最后半天时间,我和May决定去探访一番。民宿经理保罗告诉我们沿着民宿背后的公路向山上走,一直走到公路的尽头然后爬上荒山,山顶上会有两座漂亮的湖泊值得一看。说干就干,我们吃完早餐立马出发。
下图是出发之后回头所拍民宿一带的社区:↓
公路的尽头是山腰的平台,从这里可以清楚地看到我们来时的路以及远处的乌纳拉斯卡湖、荷兰港中心城区以及城东北的海湾,海湾的北侧即是巴里荷山:↓
这片山腰平台上开满了鲁冰花:↓
平台南侧的断崖之上是苔原和灌木丛覆盖着的山坡,实际上比看上去陡峭得多:↓
攀爬这处陡坡的中途拍下乌纳拉斯卡湖、桌顶山以及怀德湾火山锥的同框照片:↓
连日徒步有点体力不支了,我半途而废放弃了登顶的尝试,而厉害的小伙伴May则一直向上攀爬,于是我就回到了山腰的平台等待她登顶归来。下图为May初登山顶时所拍:↓
May来到山顶湖畔所拍:↓
远远地望见May从山顶寻路而下:↓
将镜头拉近,看得出来下山时也并不容易,一路都小心翼翼,:↓
原路返回的途中我们发现路边生长着很多美洲大树莓(Salmonberry),有不少已经红透了:↓
一颗红彤彤的美洲大树莓特写:↓
我们一路采摘树莓,回到民宿的时候竟然摆满了整整一盘;这些树莓成为了我们午餐前的开胃甜点:↓
午饭过后小憩片刻。时钟很快指向了和保罗约定的送行时间。
是时候和乌纳拉斯卡说再见了。
作者按:本篇游记的互联网版本《大洋深处的火山秘境:一场深入阿留申群岛、阿拉斯加半岛的海上火山巡礼》于2018年10月29日发布于穷游论坛,并于2019年1月11日-13日获选登载于穷游网首页。纸媒版本《探访大洋深处的火山秘境 首个深入阿留申群岛腹地的中国旅行者笔记》刊登于《环球人文地理》杂志2019年5月期,可购买杂志阅览或通过中国知网、维普中文期刊等查阅。
回到上篇:阿留申群岛海上火山巡礼13:[荷兰港] 与巨型火山为邻的城市
阅读下篇:阿留申群岛海上火山巡礼15:再次起航!别了,阿留申群岛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