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tober 29, 2018

阿留申群岛海上火山巡礼16:[冷湾、金科夫、桑德波因特] 阿拉斯加半岛的前哨



2018年7月15日。经过一夜的向东航行,特斯特米纳号渡轮已经来到了阿拉斯加半岛的最西端。清晨站在左舷向北侧的陆地眺望,厚厚的云层背后是阿拉斯加半岛最西的火山弗罗斯蒂火山(Frosty Volcano;参见后文7月15日航迹图【1】号标记):


【弗罗斯蒂火山】

弗罗斯蒂火山又称科尔德湾火山(Cold Bay Volcano)、弗罗斯蒂峰(Frosty Peak),是阿拉斯加半岛西南端的一座成层火山,最高点海拔1920米。该火山为科尔德湾火山复合体中最高、最年轻的山峰,成形于中晚期更新世至全新世之间,位置在两个并在一起的破火山口中南火山口的内部,与南火山口底面相对高差约为600米。在人类有记载的历史上该火山并没有喷发活动被记录下来,因此没有被收录入《阿拉斯加史上活跃火山名录》。在弗罗斯蒂火山南部是科尔德湾火山复合体中最古老的莫肖维火山(Morzhovoi Volcano),也是阿拉斯加半岛最南的火山结构;由于被严重侵蚀,莫肖维火山只剩余部分残迹,其中包括高797至893米的南、北海象峰(North and South Walrus Peaks)。

弗罗斯蒂火山顶部被朝阳渲染成金色:↓


一片低矮的沙洲从陆地延伸出来,这片沙洲被称为“薄之角”(Thin Point;参见后文7月15日航迹图【2】号标记);从这座岬角东侧起,特斯特米纳号开始向北航行,进入科尔德湾(Cold Bay;参见后文7月15日航迹图【3】号标记):↓


阴云笼罩下的科尔德湾西侧隐约可见一座小镇,即与这片海湾同名的小城镇冷湾(Cold Bay;参见后文7月15日航迹图【4】号标记);只是中文地图上将音译的“科尔德湾”指代海湾,而将意译的“冷湾”指代城镇:↓


科尔德湾地区靠近白令陆桥南部边缘,可能在冰河时期亚洲人迁徙到北美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最近的考古发现也证实了曾有大量的原住民定居在这一区域。19世纪时,前来探险的俄国船只曾在科尔德湾附近过冬。1827年,俄帝国海军的德意志航海家费奥多尔•利特克伯爵(Фёдор Петро́вич Ли́тке;1797年-1882年)曾将该地区命为“伊辛贝克”(Izembek),以纪念船上一位名为卡尔•伊辛贝克(Karl Izembek)的外科医生。从19世纪到20世纪初期,有大量的海捕猎手到访此地。二战期间,日队对阿留申群岛的入侵刺激美国人在科尔德湾地区快速修建了一系列战略基地,其中包括兰德尔堡(Fort Randall),亦即后来的冷湾机场;在阿留申群岛战役的高峰期,曾有成千上万的军事人员驻扎。1982年,冷湾正式成为一个二等城市。

科尔德湾海岸高地上修建的房屋:↓


早上7点左右,特斯特米纳号抵达了冷湾的码头,这座码头由一条长长的栈桥与陆地相连:↓


这是我们登上特斯特米纳号之后的第2次登陆,这次登陆更换了一种方式,由船右舷上搭出的一条通道直接下船:↓


栈桥的另一头便是小镇的入口:↓


在栈桥西头的山丘上俯瞰栈桥和码头的全貌:↓


我和小伙伴May跟随众人沿着一条西北方向的碎石土路前行:↓


当地人的民宅和交通工具:↓


公路南侧的一带社区:↓


路旁的荒野上立着几根巨大的鹿角,看起来像是某种神秘的图腾,有些让人不寒而栗:↓


由于时间关系,走到公路拐弯处众人便开始原路返回:↓


一处渔民的房子外墙挂满了五颜六色的浮球,这些渔网上拆卸下来的浮球废物利用作为装饰物别有风味:↓


直升机是这座偏远的海岸小镇里不少居民最重要的出行方式之一:↓


回到栈桥:↓


码头好像近在咫尺,然而行走在长长的栈桥上,又感觉好像无论怎样追赶都无法到达终点:↓


码头一角,旅客们在观看一些露天的展板:↓


有当地人专门到码头上垂钓:↓


特斯特米纳号的特写:↓


码头上的展板主要介绍冷湾周边的自然、地理和人文知识;下图中这座介绍周边火山的展板背后正是弗罗斯蒂火山所在的方位,可惜这时的火山躲在云层后方完全不见踪影:↓


回到船上,客舱内响起了通知,船里的小影院将播放一部关于阿留申群岛近代历史的记录片;我们到达小影院的时候已经快满员了:↓


记录片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阿图岛之战。荒凉多山的阿图岛在日军入侵前仅有46名居民。1942年6月6日,由1100名士兵组成的一支日军登陆占领了该岛。一名居民在入侵行动中被杀,剩下的45人被运到日本北海道小樽市附近的战俘营,16人在拘禁中死亡。1943年5月11日,约1.5万名美国和加拿大军队成功登岛,与日军进行两周惨烈的激战后终于重新夺回阿图岛控制权。联军中549人战死,1148人负伤;日军只有29人活下来,有数百人是败局已定后玉碎自尽。美国收尸队统计共有2351名日军死亡,可能还有更多未能统计入内。夺回阿图岛后,美加联军准备在基斯卡岛进行更激烈的战斗,但盟军不知道的是日军已于两周前将所有部队撤走了。尽管进攻没有遭到抵抗,仍有32名士兵死于友军误伤,4人死于陷阱,另有191人被列为战斗中失踪。

快到10点的时候,我们已经可以看到国王湾(King Cove)东南入口处的博尔德角(Bold Cape;参见后文7月15日航迹图【5】号标记), 博尔德角雄壮的大山脚下是小镇金科夫(King Cove;参见后文7月15日航迹图【6】号标记)最南端的社区;与“冷湾”相反,这里用音译的名称指代城镇:↓


特斯特米纳号向北拐入国王湾,海湾深处、群山环抱的小镇金科夫映入眼帘:↓


近摄金科夫小镇,可以看到小镇背后巍峨的雪山,只是雪山上部同样也隐藏在重重云雾之中:↓


金科夫第一个在历史上有记录的定居者名字叫罗伯特•金(Robert King),他在19世纪80年代于此居住生活。在1911年,美国太平洋渔业公司(Pacific American Fisheries)在这里建造了一个大型罐头厂,并且雇佣了很多阿留申人、亚洲人甚至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人。许多原住民从周边的别尔科夫斯基、萨纳克和福尔斯帕斯等村落前来。1947年,金科夫正式成为一个二等城市,并在1974年成为一等城市。后来,彼得潘海产公司(Peter Pan Seafoods)继承了工厂并持续运营至今,这座工厂是北美最大的三文鱼罐头厂,并且也生产加工螃蟹、鲱鱼及其他海产品。

船工在进行登陆前的准备:↓


隔着船舱的玻璃拍摄到的金科夫码头:↓


走出船舱来到露天甲板上,已经看到陆陆续续有车辆来到码头;由于金科夫的码头离城区较远,基本没有人步行前来接人或送客:↓


主码头的南侧是石块垒成的防波堤,防波堤内还有一些供小型船只停靠的泊位:↓


从舷梯下到码头上的小广场:↓


向码头内侧的公路走去:↓


主码头北侧的防波堤上摆满了蟹笼:↓


路边的空地上有很多看起来正在维修的船只:↓


北防波堤内也是一些小型船只停靠的泊位:↓


顺着公路向前,一道小桥横跨了潟湖入口处的水道:↓


桥东北的金科夫潟湖(King Cove Lagoon),潟湖内侧还零零散散地分布着一些民居,湖光山色、风景宜人:↓


过桥之后沿湖畔公路一直向东走,路南是金科夫的主要居民区以及彼得潘渔业的厂区:↓


公路尽头的山麓是一座东正教堂以及墓园:↓


到达教堂之后我们便开始往回走;返程时拍摄的潟湖通往海湾的水道,水量充沛、流水汹涌奔流:↓


蒲团似的低矮灌木丛均匀地分布在路旁山坡的苔原上;山脚下的空地上则是零乱摆放的蟹笼和工厂的运输车辆:↓


回到金科夫码头,准备登船再次启程:↓


驶出国王湾,特斯特米纳号继续东行,下图中是船左舷外(北侧)的别尔科夫斯基湾(Belkofski Bay;参见后文7月15日航迹图【7】号标记):↓


向别尔科夫斯基湾西北看去,可以远望见达顿火山(Dutton Volcano;参见后文7月15日航迹图【8】号标记)的下部:↓


【达顿火山】

达顿火山是一座被严重侵蚀的小型成层火山,最高点海拔1473米,基部直径约为5公里。该火山顶部被终年不化的冰雪覆盖,是由一系列的火山穹丘相互重叠复合而成,筑顶过程中的火山活动对熔岩流及穹丘自身都造成了大规模破坏,并在中央穹丘周围形成了100-200米厚的碎屑层。在1984年-1985年、1988年,该火山附近发生了大规模群震,在邻近的金科夫小镇有强烈震感,这些地震活动暗示着火山之下的浅层地表有岩浆流动。

别尔科夫斯基湾东北侧:↓


站在船尾向西回看,可见迪尔岛(Deer Island;参见后文7月15日航迹图【9】号标记)全貌:↓


别尔科夫斯基湾以东的别尔科夫斯基角(Belkofski Point;参见后文7月15日航迹图【10】号标记)旁曾有名为别尔科夫斯基的村落,但因邻近的金科夫有更好的就业机会而于20世纪80年代被居民废弃:↓


从别尔科夫斯基角往东,特斯特米纳号开始进入巴甫洛夫群岛(Pavlof Islands)的海域,巴甫洛夫群岛由7个主要岛屿组成。首先进入视野的是内伊利亚斯克岛(Inner Iliasik Island;参见后文7月15日航迹图【11】号标记),岛屿的南、北两部分由低矮的沙洲相连:↓


内伊利亚斯克岛北部是一座马鞍形的山体,东、西两侧都是断崖:↓


内伊利亚斯克岛南部,西侧为缓坡、东侧为断崖:↓


内伊利亚斯克岛的东南角有一座白色的灯塔:↓


内伊利亚斯克岛南部为外伊利亚斯克岛(Outer Iliasik Island;参见后文7月15日航迹图【12】号标记):↓


穿过内、外伊利亚斯克岛之间的水道后,特斯特米纳号开始调转向北行驶;下图为船左舷外的内伊利亚斯克岛东北侧断崖,断崖下一艘游艇清晰可见:↓


船右前方(东北)为戈罗伊岛(Goloi Island;参见后文7月15日航迹图【13】号标记):↓


戈罗伊岛西南岸:↓


来到巴甫洛夫群岛与大陆之间的航道,特斯特米纳号又恢复了东向行驶。阿克角(Arch Point;参见后文7月15日航迹图【14】号标记)背后是连绵壮观的巴甫洛夫火山群落,只是低矮的云层将诸火山上部完全遮蔽:↓


乌科尔诺伊岛(Ukolnoi Island;参见后文7月15日航迹图【15】号标记)北岸:↓


沃涅森斯基岛(Wosnesenski Island;参见后文7月15日航迹图【16】号标记)北岸:↓


下图亦为船右舷自北向南拍摄。下图右侧靠前、只露出一角的即是乌科尔诺伊岛,在乌科尔诺伊岛背后的岛屿为多尔戈伊岛(Dolgoi Island;参见后文7月15日航迹图【17】号标记),而下图左侧的岛屿为波别列奇诺伊岛(Poperechnoi Island;参见后文7月15日航迹图【18】号标记):↓


还是上述三座岛屿,只是这张照片中乌科尔诺伊岛东北岸全部在镜头中,而乌科尔诺伊岛背后(西南)的多尔戈伊岛、南侧的波别列奇诺伊岛只露出了一角:↓


在航道以北的阿拉斯加半岛,终于再次见到了巴甫洛夫火山群落,隐藏在云层中的火山从左至右(西南至东北)分别是小巴甫洛夫火山、巴甫洛夫火山(Pavlof Volcano;参见后文7月15日航迹图【19】号标记)以及巴甫洛夫姊妹火山(Pavlof Sister Volcano;参见后文7月15日航迹图【20】号标记):↓


【巴甫洛夫火山•续】

2518米高的巴甫洛夫火山最早由利特克伯爵于1836年命名,其“巴甫洛夫”之名即源自俄语的中的“保罗”或“圣保罗”。这座火山是阿留申火山弧最为活跃的火山之一,但大部分喷发活动都未能很好地被记录下来。历史上记录最为详细的两次喷发记录分别为1986-1988年、1996-1997年的两次喷发。

1996年至1997年的喷发始于1996年9月,最早可能在9月11日就开始有低水平的火山活动。冷湾和金科夫的居民观察到火山顶部有斯特隆布利式(Strombolian)的喷发活动;飞行员报告看到大型白热火山弹如阵雨一般,火山灰柱达2公里高。9月底,在直径150米的火山口内喷发出熔岩喷泉。随着火山的继续喷发,熔岩流最终到达火山锥底部,从雪和冰川冰盖上融化出一条狭窄的通道。熔岩流产生的融水导致火山泥流淹没了山体北部的泄洪渠道。到1996年10月下旬,第2个熔岩流从火山口东部喷出,产生的火山泥流沿巴甫洛夫火山与巴甫洛夫姊妹火山之间的鞍部向东北方向流去。1996年12月29日之后,火山活动减少,仅观察到偶尔的火山灰和蒸汽喷发;1997年2月6日后再无火山灰喷发人报告,表明这次火山喷发基本结束。

1986年的喷发始于当年4月16日并且一直持续到8月21日左右。喷发的特点是间歇性的斯特隆布利式活动,有熔岩喷泉,并且偶尔还有强烈的火山灰爆发,喷出的气体和火山灰多次到达5-15公里的高度。在喷发期间,富含溅落喷发物的熔岩流流经火山锥上部西北侧翼的冰川上,冰雪融化后产生的水混合松散的火山灰和火山碎屑形成了大规模的火山泥流,淹没了邻近的河流和火山底部的一些区域。在火山爆发期间,在火山东侧翼上部又生成了一个新的开口,这个开口也产生了富含溅落喷发物的熔岩流,其沿火山东部下行时同样也形成了火山泥流。

巴夫洛夫火山最大规模的喷发发生在1911年12月,系自1906年开始的连续5年喷发活动的末期。这次喷发产生了猛烈的爆炸和地震,距离东南约95公里的昂加岛(Unga Island)亦有强烈震感。喷发期间形成了熔岩流、火山碎屑流,并且火山上部北翼的一部分在爆炸活动中被破坏;有当地居民称见到“明亮的火焰如流水般从山顶倾泻而下”。

一艘小渔船行驶在阿拉斯加半岛与巴甫洛夫群岛之间宽广的水道中,在巨型火山群落的映衬下显得如此渺小和孤独,实有“千山鸟绝、孤舟寒江”之感:↓


托尔斯泰角(Cape Tolstoi;参见后文7月15日航迹图【21】号标记)南侧行驶的船只:↓


特斯特米纳号继续沿阿拉斯加半岛南侧的海岸线向东航行。傍晚时分,船行至舒马金群岛(Shumagin Islands)的昂加岛(Unga Island;参见后文7月15日航迹图【22】号标记)与波波夫岛(Popof Island;参见后文7月15日航迹图【23】号标记)之间,在波波夫海峡(Popof Strait;参见后文7月15日航迹图【24】号标记)先向南、后转向东北。下图右前方正是波波夫岛上的小镇桑德波因特(Sand Point;参见后文7月15日航迹图【25】号标记):↓


桑德波因特意为“沙角”,起初是由一个三藩市的渔业公司在1898年建立,当时是作为其鳕鱼捕捞和贸易站点,由此吸引了很多阿留申人和斯堪的纳维亚人前来工作;目前这里的居民一半以上皆为阿留申后裔。20世纪初期,淘金产业也在这里短暂地繁荣过,当然渔业始终是桑德波因特的支柱产业,在这里有阿留申区域最大型的捕鱼船队。三叉戟海产公司在桑德波因特有一个大型的冷藏、加工工厂,彼得潘海产公司在此也建有相关设施。

小镇的西北是小镇居民区和三叉戟海产公司的厂区,东南是港口码头:↓


船工在准备今天的第3次靠岸:↓


我们沿舷梯而下的时候已经有很多前来接人的当地居民围拢过来:↓


混迹于当地人中一起向城区走去:↓


回望停泊在码头的特斯特米纳号:↓


从大船码头到陆地之间的船港公路(Boat Harbor Road)就建在防波堤上:↓


沿船港公路前行,公路一侧是海湾,而另一侧是树林,这与此前一路走来的苔原植被已经明显不同了:↓


桑德波因特船港内停泊着很多船只:↓


船港内的栈桥:↓


一座公路桥将向北的船港路与向西的圣尼古拉斯巷(St Nicolas Lane)连接起来:↓


来到公路桥东南的空地向西看即是三叉戟海产公司的厂区:↓


公路桥东北侧的空地上放置着很多维修中的船只;船港路继续向北,通往城镇北部的居民区:↓


公路桥南侧有一条木桥,木桥再往南即是此前见到的位于防波堤内的桑德波因特船港:↓


通过公路桥后沿圣尼古拉斯巷上行:↓


一条向南的岔路经过了三叉戟工厂的厂区并通向海岸:↓


在厂区漫步:↓


另一条向北的岔路也通向城北的社区,这条名为桑德波因特大道(Sand Point Avenue)的公路最终与船港路形成环线:↓


沿着圣尼古拉斯巷返回的途中经过了古老的圣尼古拉斯教堂,白墙绿瓦如同矗立在油画之中;由于年久失修,自1979年起不再提供服务:↓


返程途中在船港附近见到的一座纪念碑,主要内容是纪念一位叫尼基塔•舒马金(Nikita Shumagin)的俄罗斯水手;1741年,这位水手在随维图斯•白令(Vitus Bering)探索西北太平洋航道的途中因得坏血病而殁于邻近岛屿,舒马金群岛即以其姓为名:↓


防波堤外的特斯特米纳号:↓


回到船上之后不久,特斯特米纳号离开了桑德波因特码头,开始沿波波夫海峡向南驶去:↓


波波夫岛的最西端是沿海而建的桑德波因特机场:↓


波波夫海峡内,风驰电掣的水上摩托在海面上划出一道白色的弧线:↓


来到阿拉斯加半岛以南,渡轮始终航行在阴云之下。
明天,会是一个好天气吗?

7月15日航迹图:↓


7月15日航迹图数字标记释义:
1、弗洛丝蒂火山(Frosty Volcano)
2、薄之角(Thin Point)
3、科尔德湾(Cold Bay)
4、冷湾(City of Cold Bay)
5、博尔德角(Bold Cape)
6、金科夫(City of King Cove)
7、别尔科夫斯基湾(Belkofski Bay)
8、达顿火山(Dutton Volcano)
9、迪尔岛(Deer Island)
10、别尔科夫斯基角(Belkofski Point)
11、内伊利亚斯克岛(Inner Iliasik Island)
12、外伊利亚斯克岛(Outer Iliasik Island)
13、戈罗伊岛(Goloi Island)
14、阿克角(Arch Point)
15、乌科尔诺伊岛(Ukolnoi Island)
16、沃涅森斯基岛(Wosnesenski Island)
17、多尔戈伊岛(Dolgoi Island)
18、波别列奇诺伊岛(Poperechnoi Island)
19、巴甫洛夫火山(Pavlof Volcano)
20、巴甫洛夫姊妹火山(Pavlof Sister Volcano)
21、托尔斯泰角(Cape Tolstoi)
22、昂加岛(Unga Island)
23、波波夫岛(Popof Island)
24、波波夫海峡(Popof Strait)
25、桑德波因特(City of Sand Point)

作者按:本篇游记的互联网版本《大洋深处的火山秘境:一场深入阿留申群岛、阿拉斯加半岛的海上火山巡礼》于2018年10月29日发布于穷游论坛,并于2019年1月11日-13日获选登载于穷游网首页。纸媒版本《探访大洋深处的火山秘境 首个深入阿留申群岛腹地的中国旅行者笔记》刊登于《环球人文地理》杂志2019年5月期,可购买杂志阅览或通过中国知网维普中文期刊等查阅。

回到上篇:阿留申群岛海上火山巡礼15:再次起航!别了,阿留申群岛
阅读下篇:阿留申群岛海上火山巡礼17:[奇格尼克] 谜之甜甜圈店的奇遇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