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tober 29, 2018

阿留申群岛海上火山巡礼9:[四山群岛] 完美的圆锥形火山岛群落



2018年7月5日。我们的探险船普科武克号在赫伯特岛(Herbert Island;参见后文7月5日航迹图【1】号标记)北部停泊了半晚。晨起东望,克利夫兰火山(Cleveland Volcano;参见后文7月5日航迹图【2】号标记)附近云雾变幻、光影诡谲,仿佛一场科幻电影中的异星风暴:


从安克雷奇前往埃达克岛的途中航拍到了四山群岛核心区圆锥形火山群落的壮美景色,此后我就一直希望当探险船带我们亲身到达这里的时候能再次、并且是从海平面的角度拍摄到这些火山,但是现在看来希望渺茫。此时唯一没有被云层遮挡的是克利夫兰火山北侧:↓


早餐过后,船长比尔与导游皮埃罗决定沿赫伯特岛逆时针方向绕行一圈,希冀天气转好时能有所发现。赫伯特岛西北部,山麓海岸尚清晰可见,但半山以上皆为云雾所遮盖:↓


【赫伯特火山•续】

赫伯特火山是一座典型的对称成层火山,山体呈圆锥形,基部直径约为8公里,最高点海拔为1290米,整座火山构成一座独立的岛屿赫伯特岛。该火山顶部被直径达2.1公里的巨型火山口所截断,其火山口在阿留申群岛相类似的结构中最为壮观和令人印象深刻。火山口整体为圆形,呈现西北低、东南高的特点,其西北边缘海拔低至850米左右,而东南边缘高达1200米。夏季冰雪融化后,火山口西北内侧形成碧绿色、半圆形状的火山口湖,且火山口湖附近存在活跃喷气孔。该火山基本处于未被研究的状态,在人类有记载的历史上也并没有喷发活动被记录下来。

云雾中隐约可见赫伯特火山西北侧齐整的火山口边缘:↓


赫伯特火山西侧,断崖之上坡度相对平缓,可遥望见高处一填满冰雪的火山裂隙:↓


这处倾斜的裂隙略呈橄榄球形,最高处由山脊与火山口边缘相连,在谷歌地球上也清晰可辨:↓


由于云多雾广,绕行在赫伯特岛外围的大部分时间都难以拍摄到这座火山令人合意的照片,这确实让人有些心灰意冷。然而,船行至赫伯特岛与楚吉那达克岛(Chuginadak Island;参见后文7月5日航迹图【3】号标记)之间的楚吉纳达克海峡(Chuginadak Pass;参见后文7月5日航迹图【4】号标记)中部时,海峡东侧同样云遮雾绕的克利夫兰火山竟然一度露出了真身。虽然时间短、雾大、背光,但也足以让我们抓拍到这座近两千米的火山之美:↓


这座火山一直存在火山活动,并且在我们出发之前阿拉斯加火山观测所已经将这座火山的警戒级别上调至仅次于最高红色的橙色(重点观察级)。从船上自西向东看去,虽然火山中上部多为冰雪覆盖,但火山口附近已被染黑,并且火山口内喷出的气体如沸水般汩汩涌出:↓


克利夫兰火山口特写:↓


克利夫兰火山上空出现的日晕:↓


日晕是日光通过卷层云时受到冰晶的折射而形成的。日晕虽美,却是天气变化的前兆,出现日晕之后天气很有可能转阴或下雨,这对我们来说并不是一个好消息。从另一个角度看日晕:↓


自北而来的云迅速南移,在克利夫兰火山被云层彻底吞没之前最后留下了其西南侧翼的影像:↓


来到赫伯特、卡莱尔与克利夫兰三座火山所环绕的海域中心,环顾四周,三座火山却都掩藏在厚厚的云层背后。卡莱尔岛(Carlisle Island;参见后文7月5日航迹图【5】号标记)南部,本来应是拍摄这座火山的绝佳机位,现在却只能见到云层之下的海岸线:↓


卡莱尔岛南部一处名为龙之岬(Dragon Point;参见后文7月5日航迹图【6】号标记)的岬角:↓


镜头拉近后拍摄到的龙之岬角:↓


在这片海域并未久作停留。我们的探险船在绕着克利夫兰火山北侧环行时穿越卡莱尔海峡(Carlisle Pass;参见后文7月5日航迹图【7】号标记),下图左侧为卡莱尔岛,右侧为楚吉纳达克岛,而前方两座遥远的岛屿分别为尤利亚加岛(Uliaga Island;参见后文7月5日航迹图【8】号标记)与卡加米尔岛(Kagamil Island;参见后文7月5日航迹图【9】号标记):↓


整个上午,我们的探险船环绕着赫伯特、克利夫兰两座火山走出了一条S形航迹,终于在中午时分来到了楚吉纳达克岛北侧的阿普尔盖特湾(Applegate Cove;参见后文7月5日航迹图【10】号标记)。午后,茫茫海雾笼罩了整片海域,所幸没有大风浪;我们按照原计划前往楚吉纳达克岛的沙滩登陆,这片沙滩位于连接克利夫兰火山与塔纳火山(Tana Volcano;参见后文7月5日航迹图【11】号标记)的地峡北侧:↓


登陆之后大家都很茫然,目光所及之处全是大雾弥漫,如同进入了《寂静岭》的世界:↓


沙滩西侧是克利夫兰火山的方向,白茫茫一片:↓


沙滩东侧是塔纳火山的方向,仍旧是白茫茫一片:↓


沙滩上有很多被海浪冲上岸的水母,晶莹剔透、宛若宝珠:↓


一只大头怪鱼的骨架:↓


天空微微放晴,塔纳火山上部已经开始显露出来:↓


塔纳火山山脚下蒸腾升起的云雾如同白色的烈焰环绕着山体,疑入蓬莱仙境:↓


这片沙滩上绽放着各式各样的野花,这些怒放的生命尽情地享受着亚北极地带珍贵的夏日阳光:↓


野花合辑:↓


厨娘珊卓娅为团友们讲解起了这些野花的名字、特性:↓


克利夫兰火山调皮地从云层背后探出头来:↓


在皮埃罗的带领下,我们一行人开始向东北方向的山丘上攀登:↓


山路崎岖、荒草没膝,但一路有鲁冰花相伴,大家欢声笑语,倒也不觉得苦累:↓


山丘高处堪称同时拍摄克利夫兰火山(下图左)与卡莱尔火山(下图右)两座圆锥形火山的最佳机位,只可惜现在这两座巨大的火山近在眼前却“视而不见”,实在是令人心有不甘:↓


山丘背后,塔纳火山周围的云雾即将散尽,火山的山体和山麓大片平坦的苔原一览无余:↓


山丘顶部是观赏风景、休息放松的好去处:↓


团友们或坐或卧,好不惬意:↓


厨娘忙着采摘各种野花:↓


鲁冰花在微风中轻轻摇曳:↓


遥望海湾对面,开始能感觉到有云雾被风吹散的迹象:↓


总算是见到了卡莱尔火山的本体。阴云之下的火山凝重而肃穆,山麓海色如墨、微澜不惊:↓


卡莱尔火山细部,遗憾的是山顶仍为云层遮挡,不能得见:↓


卡莱尔岛东侧的岬角与卡莱尔海峡:↓


到了回船的时间,皮埃尔带领大家下行:↓


下山途中注意到旁边隆起的一座色彩层次分明的巨型火山渣锥(Cinder Cone),上部暗红色的山体和下部嫩绿色的苔原间像是划了一条界线,植被无论如何都无法蔓延到这条界线之上:↓


下到山脚,又观察了一下周边海岸:↓


巨石及其顶部生长的高草形成了“菠萝”状的组合:↓


潮间带的石块上生长着奇形怪状的海藻:↓


海藻随拍:↓


等待冲锋舟载我们回船的时候,雾气再次弥漫开来。这次登陆没能见到心中克利夫兰火山和卡莱尔火山完美的样子,只能抱憾而归:↓


回到我们的探险船上,站在船头向前方(东偏南)看去,塔纳火山又躲回了云雾背后:↓


船右舷(西侧)的克利夫兰火山大部分也仍被云雾遮挡着,但喷出黑烟的顶部却居于流云之上,正如白乐天诗“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其景如梦似幻、人世难寻:↓


黑与白的吟唱,令人向往而敬畏:↓


船左舷(东北)外,远方的尤利亚加岛与卡加米尔岛两座岛屿也依然只能见到云层之下的部分:↓


而船尾正对的卡莱尔火山亦是如此:↓


还没有见到心目中火山的样子,不愿轻言放弃。站在船舷边固执地守着云聚云散:↓


拍下上面一张照片20分钟之后,即下午6点20分左右,始料未及的是低空及地面的云雾竟然都被疾风吹尽,露出了完整的塔纳火山以及周边的几座火山渣锥:↓


【塔纳火山•续】

塔纳火山占据楚吉纳达克岛整个东半部,而岛屿西部则为克利夫兰火山;根据阿留申人口口相授的传说,这两座火山原本是两座独立的岛屿,后因火山喷发形成狭窄的地峡而相连。塔纳火山山体由高低不一的多座火山锥复合而成,其中最高的两座火山锥海拔分别为1170米、1093米。火山山体的外貌显现出被冰川严重侵蚀的特点,但火山周围不规则的海岸线则来源于中晚期全新世的熔岩流,并且西部山峰相对完整的火山锥以及年代较新的火山口也证实了发生于后冰川期的火山活动。火山西侧山麓存在数个年轻的火山渣锥。

塔纳火山黑白相间的山体、山麓赤红的渣锥以及嫩绿的苔原交织成一幅多彩的海上火山美景图:↓


塔纳火山顶部烟云滚滚:↓


6点40分拍摄到的卡莱尔岛,今天第一次见到了这座火山的顶部!↓


卡莱尔火山顶部完全被冰雪覆盖,白若凝脂、温润如玉:↓


晚7点整,卡莱尔火山终于奋力地从云层背后挣脱出来,近乎完美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卡莱尔火山•续】

卡莱尔火山是一座对称的圆锥形成层火山,最高点海拔1620米,基部直径约为6.5公里,整座火山构成一座独立的岛屿卡莱尔岛。自18世纪起有火山活动被记录下来,但是相关记载并不完整。在早期的水文地理图上,该火山曾被冠以各种不同的名称,再加上地理位置极其偏僻难以观测,这些历史上的喷发记录也有可能是发生在旁边邻近的其他几座火山岛。有非喷发性质的火山活动发生在1774年、1828年、1838年,1987年有大规模喷发被观测到,但可能源自克利夫兰火山。

卡莱尔岛全景:↓


晚8点的时候,海峡这边的克利夫兰火山竟然也终于能够冲破云层的束缚,而让我们得见其最完美的一面。化身为海边少年的火神,眉目清秀而不失威严:↓


【克利夫兰火山•续】

克利夫兰火山是一座对称的圆锥形成层火山,最高点海拔1730米,基部直径约为8.5公里,占据楚吉纳达克岛整个西半部。该火山为四山群岛最高峰,但顶部冰雪较周边诸座火山消融更快,原因是山体上部多有不规则地热涌出。阿留申人将其命名为“楚吉纳达克”,因该火山系阿留申传说中的火神“楚吉纳达克”的化身;1894年,美国海岸测量局(U.S. Coast and Geodetic Survey)在一次探险活动中又以时任总统克利夫兰为其命名。

克利夫兰火山是阿留申火山弧最为活跃的火山之一,最早的喷发记录可以追溯到1744年,在最近的230年间至少有22次大规模火山活动被记录下来,由于次数太多不再一一列举;本世纪以来,2001、2005-2017(即今年)各年间均有规模、时长及次数不等的喷发活动。该火山的喷发多为伏尔坎宁式及斯特隆布利式,特征是短时间爆炸式的火山灰喷发伴随着熔岩喷泉、火山碎屑流、火山弹喷射等现象。2001年爆发时喷出的火山灰形成了1万2千米高的喷发柱,并且扩散到120公里至150公里的距离,甚至在卫星图像上也清晰可见。

克利夫兰火山最为有名的一次喷发活动发生在1944年,伏尔坎宁式的爆发产生了6千米高的火山灰柱以及延伸5公里的熔岩流,并且有大如汽车的巨石被直接喷射到海面上。当时美国空军第十一航空队的一支小分队正驻扎岛上,一位士兵前去查看但再也没能返回营地,据推测可能是葬身于火山泥流。这是有史以来全阿拉斯加唯一的一次因火山活动造成的人员伤亡事件。此后所有军事人员及设施均从该岛撤离,直至二战结束也并未再驻军。

将镜头拉近。克利夫兰火山上半部完全显露出来,那正是血气方刚的火神褪下了流云织就的衣裳:↓


克利夫兰火山与卡莱尔火山好似一对兄弟,一个性格暴烈、无所畏惧,一个品性温和、面露羞涩,个性截然不同却在大洋深处这片阿留申人的神域相互守望了千万年:↓


虽然在不同的时刻分别拍摄到了这两座火山,但很难遇见两者同时从云层背后现身的画面。尽了最大努力抓拍到的一张带有两座火山峰顶、并且能基本看出火山轮廓的相片:↓


晚餐过后,船工迈克打算再上岸查探一番,于是我和英国人道格拉斯欣然加入。登陆之后,道格希望留在岸边漫步,迈克和我则向地峡深处走去。向塔纳火山的方向望去有很多劲流冲刷过的沙丘,但其实海浪并不可能到达这里:↓


海岸边,道格的背影已经变成了一个小黑点。更远处海湾对面的克利夫兰火山若隐若现:↓


迷雾中的巨型火山与砾石荒原让人有行走在异星表面的感觉:↓


很快,我们便来到一处山谷之中,山谷底部有些像裸露的河床,但历史上这里并没有过如此规模的河流:↓


从谷地两侧以及底部的特征推断,这道山谷正是由火山爆发后产生的火山泥流(Lahar)强力冲击而成。火山泥流可以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形成,水、粘土、砂和岩石碎块的混合物下冲的速度可高达180km/小时。向来时的方向回望,可以明显地感受到火山泥流带来的巨大破坏力:↓


【克利夫兰火山•叁】

1944年7月11日上午10点,驻扎在楚吉纳达克岛上的普尔卡司中士离开兵站,很明显是去进行短途徒步了。他仅仅带了一把来福枪和几发子弹,没有带水和干粮,轻装出发。中士非常热爱户外运动,经常在岛上四处徒步。他熟悉岛屿,并且是兵站最强健的人。上午10点20分,兵站的其他人开始感觉到不时发生的地震,他们看到三英里外的克利夫兰火山正在冒烟。有两人开始出发前去寻找中士。他们远远望见中士在海滩上行走,但没有办法追上。他们沿中士的足迹前行,当来到火山北麓附近时突然发现有泥流奔涌下泄。猜想中士可能也被泥流所吸引,两人也离开了沙滩爬到山坡上近处观察泥流。他们发现泥流主要是由粘土、水、火山灰以及很多小石块构成的。很快,他们又看到山坡上方出现了长长的熔岩流,很可能会切断他们返回的道路,于是二人只得放弃搜索。他们认为中士有能力照顾好自己。

普尔卡司中士没有在晚餐时出现,众人这才开始真正担心起来,于是迅速向上级报告了这一事件。与此同时,火山泥流已经冲到了海岸,中士已经不可能自海岸边返回。众人收到指令,他们必须在所居住的营房原地待命,在援助人员到达前不能再前去搜救,以防有更多人员失事。然而,搜救人员抵达之后也并未能找寻到中士。

12号凌晨3点,猛烈而持续的地震将兵站的所有人惊醒,他们听到火山隆隆作响,但当时可见度极其低,来到室外什么都看不见。早上7点的时候终于能见到火山了,这时的火山口像喷泉一样持续向上喷出6-12米直径大小的火山弹,这些巨石被喷至300-600米的高度,大部分掉落到火山南侧或海面上。晚10点20分,一艘搜救船抵达附近海域,空中降下的火山渣和火山灰密集得像是由淋浴花洒喷出一般。船上的人观察到“巨石的喷发终于停止了,但又有熔岩流涌出;赤红的熔岩从火山各个方向流下,照亮了一英里的天空”。最终搜寻无果。

当年的火山泥流在我们前方的位置一分为二,下图右侧是泥流源头的方向,指向克利夫兰火山:↓


我们由左前方的另一条岔道上行:↓


万籁俱寂,行走于异星之上的感觉愈发强烈:↓


沙山上方露出高度风化的岩体,仿佛城堡一般:↓


在沙山上艰难前行:↓


越接近上方风化的岩石则越加陡峭,不得不手脚并用:↓


快到沙山顶部的时候,向东北方向可以远望见下午登陆的一带沙滩和山丘:↓


朝另一边看去仍是陡立的岩堡:↓


登上沙山顶部之后可以看见一座火山渣锥,这种火山渣锥其实是由小规模的斯特隆布利式喷发所形成的小型火山:↓


迈克在崖顶向沙山下方抛下一块巨石,正好抢拍到滚落的样子:↓


站在高处再次向来时的方向回望,火山泥流冲击形成的画面更加让人触目惊心,不难想象其力道之大、速度之快、范围之广:↓


我们继续向那座火山渣锥进发:↓


由于没有参照物,看起来很近,实际上却很远:↓


东侧远处另一座火山渣锥,正是我们下午下山时见到的那一座:↓


攀登火山渣锥虽然不像攀登尖利的岩石山崖那般惊险,但是同样也非常耗费体力:↓


渣锥顶部附近,表面布满了红色的火山碎屑:↓


还保持着凝固之前形态的熔岩:↓


来到顶部区域,如果无人机还在的话应该能拍到不错的渣锥全貌:↓


在这座火山渣锥顶部向南望去,已经可以看到浩瀚的太平洋:↓


向北望去,阿普尔盖特湾尽收眼底:↓


为时不早了,我们开始往回走。雾气又渐渐弥漫开来。给站在火山渣锥半山腰上的迈克拍照一张以作留念:↓


大雾越来越浓,我们所能见到的一切又迅速消失在漫漫迷雾之中:↓


终将会有云开雾散的那一刻。

7月5日航迹图:↓


7月5日航迹图数字标记释义:
1、赫伯特岛(Herbert Island)
2、克利夫兰火山(Cleveland Volcano)
3、楚吉那达克岛(Chuginadak Island)
4、楚吉纳达克海峡(Chuginadak Pass)
5、卡莱尔岛(Carlisle Island)
6、龙之岬角(Dragon Point)
7、卡莱尔海峡(Carlisle Pass)
8、尤利亚加岛(Uliaga Island)
9、卡加米尔岛(Kagamil Island)
10、阿普尔盖特湾(Applegate Cove)
11、塔纳火山(Tana Volcano)

作者按:本篇游记的互联网版本《大洋深处的火山秘境:一场深入阿留申群岛、阿拉斯加半岛的海上火山巡礼》于2018年10月29日发布于穷游论坛,并于2019年1月11日-13日获选登载于穷游网首页。纸媒版本《探访大洋深处的火山秘境 首个深入阿留申群岛腹地的中国旅行者笔记》刊登于《环球人文地理》杂志2019年5月期,可购买杂志阅览或通过中国知网维普中文期刊等查阅。

回到上篇:阿留申群岛海上火山巡礼8:与查古拉克岛、阿穆克塔岛的偶遇
阅读下篇:阿留申群岛海上火山巡礼10:[卡加米尔岛] 找寻木乃伊藏身的岩穴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