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tober 29, 2018

阿留申群岛海上火山巡礼1:出发!飞越外星球般的海上火山地貌



2018年6月30日上午。故事还要从29号说起。因为航司随性地将原定于7月1号的航班改到了6月30号,因此不得不29号下午就从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出发。由于时差的关系,到达阿拉斯加最大城市安克雷奇(Anchorage)的泰德史蒂文斯国际机场(Ted Stevens International Airport)时间仍是在当日的深夜。经过一夜的短暂休息,30号中午又返回机场准备搭乘从安克雷奇前往本次行船起始地埃达克岛的航班。泰德史蒂文斯国际机场出发厅:↓


从安克雷奇到埃达克岛的航线几乎是沿阿留申火山弧而行,并且飞机飞行高度相对较低,如果幸运的话,可以从空中俯瞰、拍摄到众多火山的绝美景色;这里“幸运”一词要求的条件却是异常苛刻的:第一是天气晴好,少云或者低云,不过在这条航线经过的区域一年中恐怕只有不到5%的时间会出现这样的天气;第二是气流平缓,风速较小,飞机飞行平稳,这样才能远距离拍摄到清晰图片,然而号称“风暴摇篮”的阿留申群岛却是常年狂风肆虐;第三是座位旁的外窗恰好洁净透明、一尘不染,但是通常情况下飞机外窗都有污渍、水痕等等,特别是在阿拉斯加这种天气复杂多变的地区。因此,尽管作好了各种拍摄准备,对于在飞机上能否拍到心心念念的圆锥形火山岛群落倒是并没有抱太大希望。

安检过后前往航班的登机口,与来自意大利的探险导游皮埃罗及其他九名旅行者会合:↓


面对如此多变天气,这次航班能准时起飞竟然让人感到一些意外。下图右上角为安克雷奇市主城区:↓


安克雷奇市郊:↓


安克雷奇附近的海岸线:↓


乘客坐定之后,空乘们开始眉飞色舞、甚至接近于手舞足蹈地告诉大家今天是多年未见的罕有晴好天气,三个多小时的航程中能看到很多平时根本见不到的火山,这让我迅速意识到这是一次不可多得的机会!我默默地观察,其他位置的外窗都比较脏,只有我旁边的窗户几乎完全透明、见不到任何污点,也没有反光、光晕等等现象。于是我飞快地架起小三角架、给相机装上长焦镜头,并且按照《阿拉斯加史上活跃火山名录》上描述的特征开始仔细地辨认起飞机窗外的峰峦。

美国地质调查局出版的《阿拉斯加史上活跃火山名录》中收录了阿拉斯加全境41座在人类有记载的历史上有过喷发活动的活火山,其中40座位于阿留申火山弧(分布情况参见前言图2)。首先被我辨认出的即是阿留申火山弧最东部的史上活跃(historically active)火山,斯普尔火山(Spurr Volcano;下图正中偏左、完全被冰川覆盖的山峰):↓


【斯普尔火山】

斯普尔火山为成层火山,系安克雷奇以西约120公里的托德里洛山脉(Tordrillo Mountains)之最南峰,以美国地质调查局的地质学家、探险家斯普尔(Josiah Edward Spurr,1870–1950)命名;当地原住民迪奈纳阿萨巴斯卡人(Dena'ina Athabascan)则称之为K'idazq'eni,意为“在内部燃烧(的山)”。斯普尔火山海拔高度3374米,山体由玄武岩组成,最近的两次大规模火山活动发生在1953年、1992年;其中,从1992年6月底开始,斯普尔火山在短短3个月内进行了3次喷发,第2次喷发时在安克雷奇市区降下了厚达3mm的火山灰,一度造成机场被迫关闭、周边交通中断的情况。

1994年7月,一个由美国宇航局赞助、卡内基梅隆大学机器人研究所设计和建造的多腿机器人但丁二号(Dante II)被送入斯普尔火山口进行一项探测工程,主要任务是收集有关火山喷出气体混合物的详细数据,并测试机器人在类似于外星地貌上的应用。在项目进行的第三天,但丁二号被一块落下的巨石击中后受损,最终试图回收失败坠入火山口底部。虽然如此,但是但丁二号为科学家研究斯普尔火山提供了宝贵的信息,并且有力地证明了利用机器人探索未知世界的广阔前景。

斯普尔火山(下图左侧白色山体)及托德里洛山脉群峰近景:↓


安克雷奇南部是狭长的库克湾(Cook Inlet)。该海湾以东是基奈半岛(Kenai Peninsula),以西为阿拉斯加山脉,以南则与舍利科夫海峡(Shelikof Strait)、阿拉斯加湾相接,全长约290公里。顾名思义,库克湾之名是为纪念库克船长(Captain James Cook),其于1778年在找寻西北航道的探险中驶入此海湾。有众多发源于高山冰川的河流从海湾西岸注入,例如麦克阿瑟河(McArthur River),优雅的河道曲线与扇形的河口看上去像一幅艺术作品:↓


比格河(Big River),河口的淡水与海水泾渭分明:↓


德里夫特河(Drift River),系其西南不远处里道特火山(Redoubt Volcano)冰川融水的主要泄洪渠道。在河口建有德里夫特河油库(Drift River Oil Terminal;下图右下角):↓


1989-1990年里道特火山爆发后,因山顶崩塌和冰川融化而产生的火山泥流曾将德里夫特油库淹没,自那时起油库的地理位置就一直饱受争议。2009年4月里道特火山再次发生大规模喷发,随之而来的骤发性洪水造成发电设施损坏,并中断了从设施中清除剩余原油的计划;虽然该油库再次被火山泥浆包围,但所幸油库本身并没有被淹,工人也没有伤亡并且之后得到了安全疏散。

很快,里道特火山本尊便出现在视野中:↓


【里道特火山】

里道特火山为成层火山,位于安克雷奇西南约200公里处、库克湾西岸,海拔3108米,系奇格米特山脉(Chigmit Mountains)的最高峰;其英文名“Redoubt”、俄文名“сопка Редутская”及当地原住民语名“Ujakushatsch”之含义均为“堡垒”,但来源不详。德里夫特冰川(Drift Glacier)自里道特火山口北侧经山麓一直向下延伸至德里夫特河的上游河谷。

早在1778年的夏天,到访此地的库克船长就曾描述里道特火山的山顶“冒着浓浓的白烟,看上去像海岸常见的白云,但白烟位置固定不变并且不会随周边云雾消散而消失”。近百年间,该火山十分活跃,至少有1902年、1966年、1989年和2009年四次大规模的火山活动。1989年的火山活动延续了6个月之久,从当年12月至次4月间共计有23次主要喷发,喷出的气体和火山灰一度形成高度超过万米的喷发柱,景象如原子弹爆炸一般。荷兰皇家航空公司由阿姆斯特丹飞往东京的一架波音747飞机途经此地时陷入火山灰形成的黑云之中,造成4台引擎全部熄火。危机时刻,机组人员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最终重新启动四台引擎,成功迫降于安克雷奇机场,机上231名乘客安然无恙。里道特火山的此次喷发带来共计1.6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在美国历史上因火山爆发而造成的经济损失中高居第二。

里道特火山顶部特写,山顶崩塌的残迹仍默默地诉说着当年爆发的巨大破坏力:↓


视线转东,可见基奈半岛的西南部分以及库克湾东南的分岔卡彻马克湾(Kachemak Bay),卡彻马克湾入口处的荷马沙嘴(Homer Spit)以及对岸卡彻马克湾州立公园诸冰川依稀可辨:↓


此时脚下是库克湾西岸、夹在两道雪山之间的希克森湖(Hickerson Lake),湖色为翡翠绿色,与大海的蓝色截然不同:↓


再往南是库克湾西南的一个小海湾奇尼特纳湾(Chinitna Bay),湾口处是一座名为海鸥岛(Gull Island)的小岛:↓


飞机快接近库克湾尽头的时候,窗外的海面变得非常广阔,而茫茫的蓝色大海上赫然“漂浮”着一座白雪皑皑的巨型火山岛,这座异常醒目的火山岛即是奥古斯丁岛(Augustine Island):↓


【奥古斯丁火山】

奥古斯丁岛位于库克湾南部,形状略呈圆形,总面积为84平方公里,另有西侧附属岛屿西岛(West Island)5平方公里,整个奥古斯丁岛即是一座活火山即奥古斯丁火山。该火山峰顶与山脚下的海平面高差达1260米,主体部分由中央火山穹丘(lava dome)和熔岩流(lava flow)复合体构成,四周为火山碎屑所包围。过去2000年中该火山曾发生至少11次灾难性的山崩,穹顶崩塌后落石、碎屑沿侧翼滚落,从而形成了岛屿不规则的海岸线。

奥古斯丁火山岛是阿留申火山弧中最东、最北的火山岛,是库克湾中唯一的火山岛,也是《阿拉斯加史上活跃火山名录》中收录的41座史上活跃火山中唯一不属于阿留申群岛的火山岛。该火山还是阿留申火山弧上最活跃的火山之一,自库克船长于1778年发现该岛后,有非常多次的大规模火山活动被记录下来:1812年、1883年、1935年、1944年、1963年、1971年、1976年、1986年乃至2006年等等。更多细节可参阅后续游记第20章。

镜头拉近后的奥古斯丁火山岛全景:↓


阿拉斯加半岛北部海岸线:↓


飞机向西南方向飞行的过程中,因为位置、云层等种种原因,库克湾以南至阿拉斯加半岛中部的一些火山群都被错过了。接下来清晰辨认出的大型火山是韦尼阿米诺夫火山(Veniaminof Volcano):↓


【韦尼阿米诺夫火山】

韦尼阿米诺夫火山是一座宽体锥型火山,基部宽35公里,上部被一个由陡峭岩壁围成的破火山口(caldera)所截断,而该火山的最高点即位于火山口边缘,海拔为2507米。 破火山口被冰川覆盖,这片冰川模糊了火山口南缘并占据了火山南翼达220平方公里的面积。破火山口内部有一个活跃的火山渣锥(cinder cone),海拔2156米,比周围的冰面高出约330米。自1930年以来韦尼阿米诺夫火山有不下数十次小规模火山活动,均源自该火山锥,最近一次喷发在本次旅行结束之后的2018年9月;其1939年5月的一次较大规模喷发曾导致火山南部35公里处的小镇佩里维尔(Perryville)的居民被全部紧急疏散。

韦尼阿米诺夫火山以俄罗斯东正教圣人维尼亚米诺夫之名命名。伊安恩•维尼亚米诺夫(Ioann Veniaminov,1797-1879年)是一名俄罗斯正教传教士,1823 年志愿到阿拉斯加传教。与妻子及家人定居乌纳拉斯卡后,他创建了教堂和学校并开始学习本地语言。在阿留申酋长伊万•潘科夫的帮助下,维尼亚米诺夫发明了阿留申语字母表,使用该字母表来翻译俄国的宗教教材,并用阿留申语言写成作品出版。1840年维尼亚米诺夫成为堪察加半岛、千岛群岛和阿留申群岛新成立教区的主教,1867年又成为莫斯科都主教,后于1879年逝于莫斯科。1977年俄罗斯东正教会将其封圣,并授予“阿留申启蒙者、美洲之使徒”(Enlightener of the Aleuts, Apostle to America)的封号。因其教名为“无辜者”,维尼亚米诺夫以“阿拉斯加的圣无辜者”(Saint Innocent of Alaska)之名为世人所知。

韦尼阿米诺夫火山顶部特写,破火山口内冰川上的小火山锥清晰可见,将图片放大还能看到灰色的浓烟从其中冒出:↓


下图上方为太平洋,下方为白令海,两者最接近处不到10公里距离,因海牙水道(Hague Channel)将北部的白令海与众多小海湾连接起来,这些水体几乎将阿拉斯加半岛南端与大陆分隔开来。下图左下方白色建筑物为海牙水道入口处的莫勒港(Port Moller):↓


尼尔森潟湖(Nelson Lagoon),既指沙嘴与大陆间的水体,又指沙嘴上的同名阿留申村庄:↓


尼尔森潟湖村庄所在的位置原为阿留申人的一个夏季海捕营地,1882年以自然学家尼尔森(Edward William Nelson,1855-1934年)命名。1960年,一个永久性的阿留申村庄建立起来,之后又陆续修建了学校、机场(上图中清晰可见)等设施,并拥有优良的船港,唯一的大问题是受附近火山的威胁。2016年3月,尼尔森潟湖村庄曾被附近巴甫洛夫火山(Pavlof Volcano)喷发出的碎屑(tephra)完全覆盖。

尼尔森潟湖西南方向80公里处,几乎已经快到阿拉斯加半岛的尽头,那里横亘着壮观的巴甫洛夫火山群落。下图中的三座火山从左至右依次为巴甫洛夫姊妹火山(Pavlof Sister Volcano)、巴甫洛夫火山(Pavlof Volcano)以及小巴甫洛夫火山(Little Pavlof Volcano):↓


【巴甫洛夫火山、巴甫洛夫姊妹火山】

巴甫洛夫火山是一个圆锥形的成层火山,海拔高度为2518米,基部直径约为7公里,山体大部分为冰雪覆盖,但黑色的火山顶部说明其火山活动非常频繁。这座火山是阿留申火山弧上最活跃的火山之一,其40余次被详细记载的大规模火山活动可以追溯到1790年之远,仅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就有1980年、1981年、 1983年、1986-1988年、1990年、1996-1997年、2007年、2013年、2014年以及2016年等多次喷发。巴甫洛夫火山的喷发活动多为温和的斯特隆布利式(Strombolian),特征是韵律性地喷出白热的火山弹(incandescent bomb)及两三百米高的火山灰,然而喷出万米高火山灰柱的短期剧烈型伏尔坎宁式(Vulcanian)爆发也并非罕见。该火山最近一次爆发是从2016年3月27号开始,喷出的火山灰柱高达1万1千米并向东北方向延伸640多公里,以至于前文中提到的尼尔森潟湖村庄完全为火山碎屑所覆盖;此次喷发活动至当月31日即结束了。更多细节可参阅后续游记第16章。

巴甫洛夫姊妹火山亦为圆锥形的成层火山,形态对称,山体几乎完全为冰雪覆盖。该火山位于巴甫洛夫火山东北,海拔高度为2142米,较巴甫洛夫火山低矮400米左右,但顶部更加陡峭。史上唯一的一次有记录的火山活动发生在1786年,但该火山并未被收录入《阿拉斯加史上活跃火山名录》。

巴甫洛夫火山与寄生在其西南侧山脊上的小巴甫洛夫火山:↓


巴甫洛夫姊妹火山特写:↓


另一个角度拍摄到的巴甫洛夫火山群落,多座火山几乎排成整齐的直线:↓


巴甫洛夫火山群往南,飞机已经飞出了阿拉斯加半岛的地界,再次见到火山已是乌尼马克岛(Unimak Island)东部的圆顶火山(Roundtop Volcano):↓


【圆顶火山】

圆顶火山是一座受冰川侵蚀的成层火山,海拔1871米,顶部较平坦且为冰川覆盖。该火山位于乌尼马克岛东部城镇福尔斯帕斯(False Pass)以西13公里,天气晴好时在福尔斯帕斯向西望可见。在人类有记载的历史上该火山并没有喷发活动被记录下来,因此没有被收录入《阿拉斯加史上活跃火山名录》,但20世纪30年代在其侧翼山坡上曾有温泉被发现。

乌尼马克岛系阿留申群岛最东部的岛屿,亦是阿留申群岛中面积最大的岛屿,为全美国岛屿面积排名第9位。岛上有四座火山被收录入《阿拉斯加史上活跃火山名录》,其中希沙尔丁火山(Shishaldin Volcano)、伊萨诺茨基火山(Isanotski Volcano)分别为阿留申群岛第一、第二高峰。

【伊萨诺茨基火山】

伊萨诺茨基火山位于乌尼马克岛东部,海拔2446米,基部直径约为10公里,是一个巨大的成层火山被严重侵蚀后剩下的残余体。火山锥上部为众多陡峭突兀的尖峰,这些尖峰被幽深的沟壑所隔开,并且常年为冰雪所覆盖。18-19世纪有零星的火山活动被记录下来,但都不是大规模的喷发活动,并且关于这些火山活动的记录也并不详尽、确切。

险峻的伊萨诺茨基火山,颇有“嶙峋千仞”之感:↓


【希沙尔丁火山】

希沙尔丁火山是位于乌尼马克岛中部的成层火山,从海平面直接拔地而起2857米,系阿留申群岛之最高峰,其基部直径达16公里。该火山在2千米以上的部分完全由永久性的冰川覆盖,其冰川面积达91平方公里。作为世界上最对称的圆锥形冰川覆盖山体,其地形图上在2千米以上的等高线都是完美的圆形。在火山顶部,一个直径为150米的小型火山口(crater)常年稳定地喷出蒸汽。

希沙尔丁火山是阿留申火山弧上最活跃的火山之一,历史上至少有26次大规模火山活动被阿拉斯加火山观测所确认,由于次数太多不再一一列举;此外由于年代久远、地理位置偏远等原因,存在大量未被确认的喷发及非喷发性质的火山活动。其大部分被记载下来的火山活动均为相对温和的斯特隆布利式火山灰及蒸汽喷发,但也曾出现短期剧烈喷发,例如1995年12月的一次喷发其喷发柱就高达万米。最近的喷发活动发生在2014-2015年。

阿留申火山之王希沙尔丁,桀骜的云也只能匍匐在她洁白的裙下:↓


乌尼马克岛西部以及阿库坦岛(Akutan Island)诸火山均因海拔高度相对较低、当时当地云层较高而被遮挡。当飞机飞行至阿留申群岛首府荷兰港(Dutch Harbor)所在的乌纳拉斯卡岛上空时,马库申火山(Makushin Volcano)顶部从云层中显现了出来:↓


【马库申火山】

马库申火山是一座宽体成层火山,海拔高度1800米,为乌纳拉斯卡岛(Unalaska Island)最高峰,几乎占据了该岛整个三角形的西北部分。火山顶部破火山口内有一座火山渣锥及若干喷气孔。火山上部被40平方公里的广阔冰川所覆盖,附属冰川随侧翼山谷向下一直延伸,甚至到低达305米的高度。该火山自1763年为俄国探险家发现之后一直处于活跃状态,最近一次喷发发生在1995年。该火山的名称可能来源于俄语单词“макушка”,意为“头顶”。更多细节可参阅后续游记第13章。

飞机由乌纳拉斯卡岛上方继续往西南飞行,向窗外望去,一望无际的细密云层像白色的棉被一般将海面遮盖得严严实实,完全看不见云层下方的景象。突然,云层织就的“白色棉被”上出现了一处巨大的“破洞”;仔细看去,是高耸的陡壁悬崖围成一个巨型的圆圈,大部分流云被这圈崖壁阻挡在外无法进入圆圈内部,正如同佛经上所描述的结界一般。这一地质奇观即是乌姆纳克岛(Umnak Island)东北部的奥克莫克火山(Okmok Volcano):↓


【奥克莫克火山】

乌纳拉斯卡岛西南方向,宽广的乌姆纳克海峡(Umnak Pass)对岸是眼镜形状的乌姆纳克岛。这副“眼镜”的东北半部坐落着一个直径将近10公里的破火山口:奥克莫克破火山口(Okmok Caldera)。奥克莫克火山原为一座巨型的盾状火山(shield volcano),两千多年前的猛烈爆发使其顶部失去地下熔岩的支撑,从而崩塌形成破火山口。破火山口边缘最高处为1073米。

奥克莫克破火山口形成后,在火山口内部和外部又形成了大大小小近30座火山锥,其中包括火山口内部的A、B、C、D、E、F、阿玛尼利克斯(Ahmanilix)诸座火山锥,以及火山口外部的徙利克火山(Mount Tulik)、依达克火山(Mount Idak)和加各峰(Jag Peak)等。徙利克火山高1253米,曾于1936年喷发,在本次拍摄到的图片中清晰可见(破火山口外从云海中突起的白色圆锥形火山)。奥克莫克破火山口内部曾经存在一个巨大的史前湖泊,水面高度475米、平均深度150米,后因破火山口东北部产生一处缺口而流空;但在B号、D号火山锥旁还有遗留下来的水泊,称为B号火山锥湖(Cone B Lake)、D号火山锥湖(Cone D Lake);此外,各火山锥顶部还有各种小型火山口湖。因所含矿物不同而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颜色。奥克莫克火山是阿留申火山弧最活跃的火山之一,历史上有多次大规模喷发活动被记录下来,更多细节可参阅后续游记第11章。

近摄奥克莫克火山,破火山口高耸的“外墙”内分布着山峦、平原、河流、湖泊等等各种各样的丰富地貌,俨然是一个自成一体的独立世界,不禁让人想起《进击的巨人》或者《移动迷宫》中类似的场景:↓


B号火山锥湖(下图中的棕色湖泊)、D号火山锥湖(下图中的绿色湖泊)特写:↓


乌姆纳克岛的西半部也坐落着两座火山,从东到西分别是里彻希诺依火山(Recheshnoi Volcano;下图左)和弗谢维多夫火山(Vsevidof Volcano;下图右):↓


【里彻希诺依火山、弗谢维多夫火山】

里彻希诺依火山与弗谢维多夫火山是位于乌姆纳克岛西南半部两座相邻的成层火山,两者顶部相距约10公里,底部相接处略有重合。来自两座火山的熔岩流共同覆盖着形成于第三纪中期、以深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为主的基部。海拔2149米的弗谢维多夫火山整体呈圆锥形,山形陡峭,山体表面较为年轻,仅被略微侵蚀;其顶部火山口被冰雪覆盖,并成为两条冰川的源头。自1784年以来,弗谢维多夫火山已有三次已被确认和四次未被确认的喷发活动。海拔1984米的里彻希诺依火山则被冰川严重侵蚀,由此可推断其较弗谢维多夫火山年代更加久远;该火山在人类有记载的历史上并没有喷发活动被记录下来,因此未被收录入《阿拉斯加史上活跃火山名录》。更多细节可参阅后续游记第11章。

下图是从空中拍摄到的弗谢维多夫火山。自高空望去,弗谢维多夫火山洁白的火山口如同一盏凝脂般温润的白釉碗:↓


乌姆纳克岛以西是宽广的萨马尔加海峡(Samalga Pass),而萨马尔加海峡的西侧是四山群岛(Islands of Four Mountains),这是整个阿留申群岛中最为人迹罕至的区域,也将是我们的小船探险行程重点到访的区域。下图为空中拍摄到的四山群岛东部,下图左上部(东南)为塔纳火山(Tana Volcano),右上部(西南)为克利夫兰火山(Cleveland Volcano),两座火山共同组成了哑铃形状的楚吉纳达克岛(Chuginadak Island);下图左下角(东北)为卡加米尔火山(Kagamil Volcano),右下角(西北)为尤利亚加火山(Uliaga Volcano),两者各自分别构成单独的岛屿:↓


【尤利亚加火山、卡加米尔火山与塔纳火山】

尤利亚加岛(Uliaga Island)、卡加米尔岛(Kagamil Island)与楚吉纳达克岛为四山群岛最东部的三座岛屿,大致呈南北走向分布,三者由尤利亚加海峡(Uliaga Pass)、卡加米尔海峡(Kagamil Pass)分隔开来。尤利亚加岛居于最北部、略呈三角形,占地面积仅为8.9平方公里,整座岛屿由一座同名的成层火山构成,其最高点海拔888米。卡加米尔岛长10公里、宽5公里,略呈椭圆形,整座岛屿亦由一座同名的成层火山构成,该火山上大、小两座火山锥按东南-西北方向分布,东南锥顶海拔893米,西北锥顶海拔610米。塔纳火山位于楚吉纳达克岛东半部,与该岛西半部由一道狭窄的地峡相连,最高点海拔1170米;这座火山实际上也是由东西走向的两座较高的火山锥以及周边一些相对低矮的火山锥构成的复合体。

尤利亚加火山、塔纳火山在人类有记载的历史上并没有喷发活动被记录下来,两者均未被收录入《阿拉斯加史上活跃火山名录》,但被认为在全新世(约一万年内)有火山活动。卡加米尔火山则在1929年有喷发活动被观测到并记载下来,并且其南麓海岸悬崖上有诸多活跃的火山喷气孔,产生的地热曾被阿留申人用于保留遗体。更多细节可参阅后续游记第9章、第10章。

飞机行至四山群岛中部时,机窗外一望无际的云层上赫然出现了三座巨大而醒目的火山,它们从浩瀚无涯的蓝色海面上“拔地”而起、直入云端,山体上部好似漂浮在奔涌翻滚的流云之上,恰如上古神话中的方壶、瀛洲、蓬莱三座神山;完美的圆锥形山体按倒“品”字式的齐整结构排列分布,不可思议地展现出了金字塔式的人工建筑群才具有的几何之美。这正是我不远万里而来所要找寻的圆锥形火山岛群落!假设把这篇游记比作是一个“阿留申群岛火山照片展览馆”,下面这张照片就是当之无愧的“镇馆之宝”(从左至右分别是克利夫兰火山、卡莱尔火山与赫伯特火山):↓


从最初的查阅资料、研究线路、购买装备、练习摄影一直到最终成行,所有的准备都是为了最终能见到、并且拍摄到这片位于阿留申群岛腹地、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完美圆锥形火山岛群落。在幸运之神的眷顾下,这次旅行才刚刚开始就已经达成了最大的心愿!

【赫伯特火山、卡莱尔火山与克利夫兰火山】

四山群岛这一名称直译自俄语原名“Четырёхсопочные острова”,得名的原因是俄国探险者最初来到这里的时候,见到四座巨大的火山分立于海面之上,这四座火山即分别为赫伯特火山(Herbert Volcano)、卡莱尔火山(Carlisle Volcano)、克利夫兰火山与塔纳火山。赫伯特火山、卡莱尔火山与克利夫兰火山均为对称的圆锥型成层火山,其中赫伯特火山、卡莱尔火山分别各自构成两座独立的岛屿赫伯特岛(Herbert Island)、卡莱尔岛(Carlisle Island)。克利夫兰火山占据了楚吉纳达克岛整个西半部,并与塔纳火山由低矮狭窄的沙洲相连;根据阿留申人口述的历史,两者亦曾为独立的岛屿。

赫伯特火山岛位于三座岛屿的最西部,与另外两座火山由楚吉纳达克海峡(Chuginadak Pass)相隔。赫伯特火山最高点海拔1290米、基部直径约为8公里,顶部存在直径达2.1公里的巨型火山口。北部的卡莱尔火山、东部的克利夫兰火山两座火山之间则由卡莱尔海峡(Carlisle Pass)相隔,海峡最窄处仅相距2公里。卡莱尔火山最高点海拔1620米、基部直径约为6.5公里;克利夫兰火山最高点海拔1730米、基部直径约为8.5公里。由于大小相仿、高度相近,两者完美的圆锥形态几乎互为镜像。这三座火山中,赫伯特火山没有喷发活动被记录下来,因此没有被收录入《阿拉斯加史上活跃火山名录》;卡莱尔火山有一些早期的非喷发性质的火山活动记录,而克利夫兰火山则是阿留申火山弧最为活跃的火山之一,有多次大规模猛烈爆发的记录,曾造成现代史上阿留申群岛唯一的火山喷发致人伤亡事件。更多细节可参阅后续游记第9章。

将相机焦距拉到最大,可以看到克利夫兰火山上半部分虽然被冰雪覆盖,但顶部区域已呈现纯黑色,并且火山口在持续地喷出气体,这些都说明这座火山现在正处于非常活跃的状态;事实上,在本次旅行开始前的六月底,阿拉斯加火山观测所已经将这座火山的警戒级别上调至仅次于最高红色的橙色(重点观察级):↓


与“性格暴烈”的克利夫兰火山不同,“品性温和”的卡莱尔火山目前并没有火山活动正在发生:↓


赫伯特火山圆形的火山口从侧上方看去神似一只椭圆形的巨眼,又被称为“阿留申之眼” :↓


如果说有着黑色山顶的克利夫兰火山是化身为海边少年的阿留申火神,那么克莱尔火山就是他形影相伴的白首兄弟:↓


兄弟两人在大洋深处相互守望了千万年:↓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飞机继续向西南方向飞行,渐渐离开了四山群岛的核心区。在不远处的云海中若隐若现的是尤纳斯卡岛(Yunaska Island):↓


【尤纳斯卡火山】

尤纳斯卡岛位于四山群岛西部,面积为173平方公里,形状大致呈椭圆形,东、西两侧分别为两个火山中心,中部由相对平坦的山谷相连。西侧山体最高海拔950米,是四座相互重叠的成层火山被冰川侵蚀后的残迹;东侧是巨大的盾形火山形成的两个相互重叠的破火山口,最高点550米,大者直径约10公里,小者直径约3.5公里,小火山口内外皆有大量蜿蜒的山脊、火山渣锥、小火山口、熔岩流以及活跃喷气孔等。历史上的数次火山活动都来源于东侧破火山口,最近一次发生在1937年。

四山群岛最西部是各自成岛的查古拉克火山(Chagulak Volcano;下图左)与阿穆克塔火山(Amukta Volcano;下图右):↓


【查古拉克火山、阿穆克塔火山】

查古拉克岛(Chagulak Island)与阿穆克塔岛(Amukta Island)系四山群岛最西端的两座岛屿,两座孪生岛屿之间相隔7公里的海峡,但是在水下部分相连。两座岛屿分别由同名成层火山构成。查古拉克火山最高点海拔1142米,基部直径约为3.1公里,在人类有记载的历史上该火山并不活跃,没有被收录入《阿拉斯加史上活跃火山名录》;阿穆克塔火山最高点海拔1066米,基部直径约为5.8公里,自18世纪后期起有数次喷发活动被记录下来,如1786年、1963年、1987年、1996年等;最近一次火山活动发生在1997年。更多细节可参阅后续游记第8章。

四山群岛以西是安德烈亚诺夫群岛(Andreanof Islands),和四山群岛以宽达近70公里的阿穆克塔海峡(Amukta Pass)相隔。该群岛东西延伸440公里,陆地总面积3924平方公里,2000年人口为412人,主要集中在阿特卡岛(Atka Island)与埃达克岛(Adak Island)。安德烈亚诺夫群岛以俄国航海家安德烈彦•托尔斯特赫(Andreyan Tolstykh,?-1766年)命名。二战时该群岛建有多个美军基地,后多被废弃。

安德烈亚诺夫群岛最东部为塞瓜姆岛(Seguam Island):↓


【塞瓜姆火山、威尔科克斯火山与芒德希尔火山】

塞瓜姆岛位于安德烈亚诺夫群岛最东端,岛屿略呈椭圆形,面积207平方公里,由东、西两个第四纪形成的破火山口组成,每个破火山口中心各存在一个诞生于全新世的火山锥,此外东侧破火山口外、岛屿的最东处还存在第三个火山锥。位于西侧破火山口内的火山锥海拔1054米,系全岛最高峰,被称为塞瓜姆火山(Seguam Volcano)或派尔峰(Pyre Peak)。该火山于1786年、1891-1892年、1977年、1992-1993年均有火山活动被记载,并且由于其地理位置的偏远以及周边气候的恶劣,有可能存在更多的喷发未被记录下来。塞瓜姆岛东侧破火山口内的火山锥名为威尔科克斯火山(Wilcox Volcano),东侧破火山口外、塞瓜姆岛最东端的小火山锥名为芒德希尔火山(Moundhill Volcano);与塞瓜姆火山不同的是,威尔科克斯火山、芒德希尔火山在人类有记载的历史上并不活跃,因此没有被收录入《阿拉斯加史上活跃火山名录》。更多细节可参阅后续游记第7章。

塞瓜姆岛东侧破火山口及其内、外两座火山锥(下图左侧火山锥为芒德希尔火山,下图中部火山锥为威尔科克斯火山):↓


位于塞瓜姆岛西侧的塞瓜姆火山(派尔峰):↓


塞瓜姆岛西南方是阿米利亚岛(Amlia Island),岛屿长74公里、宽14公里,面积445平方公里,最高点海拔高度616米,岛上无活跃火山。来自太平洋上方的低矮云层被阿米利亚岛所阻挡而无法北上,白色的云海与蓝色的大海分隔两边,从空中俯瞰十分壮观:↓


与阿米利亚岛最近处仅相隔2公里的阿特卡岛,是安德烈亚诺夫群岛最大的岛屿,总面积1048平方公里,东西长度达105公里,南北宽度3-30公里不等,由略呈圆形的东北部与东西走向的狭长南部构成,两部分仅由狭窄的地峡相连:↓


【阿特卡火山】

阿特卡火山占据阿特卡岛东北部,是一个巨大的宽体盾形火山,其上方原为一个大型成层火山锥,在30-50万年前的猛烈爆发导致该火山锥崩塌而形成破火山口。约10万年前,在破火山口周边因新的火山活动又陆续形成了多座卫星火山锥,其中包括萨利彻夫火山(Sarichef Volcano;上图左上方),科柳彻夫火山(Kliuchef Volcano;上图中部), 科尼亚火山(Konia Volcano;上图中下部)以及科罗温火山(Korovin Volcano;上图下方)。阿特卡火山群落并未作为一个整体被收录入《阿拉斯加史上活跃火山名录》。

下图是将镜头拉近后拍摄到的阿特卡破火山口以及萨利彻夫火山(下图左上方)、科柳彻夫火山(下图左下方);巧合的是,破火山口南、北两侧由崖壁分别围成了两个巨大的“心”字形,而附近一个小型卫星火山口竟然也是“心”形:↓


【科罗温火山】

科罗温火山为阿特卡火山北侧翼的卫星火山,但却是阿特卡岛最高峰,海拔1533米。该火山为成层火山,基部直径约为7公里,上部有相距0.6公里的两座顶峰;北峰为对称锥体,有一小型火山口;南峰有一较大的火山口,南火山口直径1公里,最下方深达数百米且内壁较为陡峭。在1973年、1987年及1998年等均有喷发活动被记录下来,此外2005年、2006年及2013年等有非喷发性质的火山活动。更多细节可参阅后续游记第6章。

空中拍摄到的科罗温火山南、北双火山口:↓


科罗温火山南峰顶部虽然被冰川覆盖,但火山口内可见大片的黄色硫磺区域,并且底部的喷发孔正在冒出浓浓的白烟:↓


阿特卡村落坐落于连接阿特卡岛东北部与南部的地峡东侧,主要居民为阿留申人,村落及附近机场于下图中清晰可见:↓


阿特卡岛西南部靠白令海一侧(北)的海岸线:↓


在飞机抵达终点埃达克岛之前,我们经过的最后一座史上活跃火山是大锡特金火山(Great Sitkin Volcano),可以看到冰川谷形成的沟壑从山顶呈放射状向下延伸:↓


【大锡特金火山】

大锡特金岛(Great Sitkin Island)主体部分略呈圆形,直径约为13公里,南部向海面延伸出半径约为4公里的扇形区域,岛屿总面积为160平方公里,其北部为同名火山占据。大锡特金火山(Great Sitkin Volcano)基部大体呈椭圆形,长轴11公里、短轴8公里,是由一个年代较早且顶部已失的中央火山以及西北侧的寄生火山锥组成的复合结构,寄生火山锥上方崩塌而形成了一个直径约为1.2公里的破火山口。全岛最高点位于中央火山的东南侧残顶,海拔1740米。有一个新形成的火山穹丘位于破火山口内部海拔1220米处,高183米,顶部较为平坦。自18世纪后期起有较多次火山活动记录,如1767年、1792年、1945年、1933年、1949-1951年、1974年等,大多规模较小。最新一次火山活动发生于今年(2018年)6月。更多细节可参阅后续游记第2章、第3章。

在本次旅行开始前的六月底,阿拉斯加火山观测所已经将这座火山的警戒级别上调至黄色(建议级)。飞机经过时,可以清晰地看到大锡特金火山西侧破火山口内的火山穹丘正在持续地喷出气体:↓


途经大锡特金岛之前,飞机就已经开始渐渐下降,继续向西飞行约26公里后到达了埃达克岛的上方。下图是埃达克岛东北部的小型史前火山阿达格达克山(Mount Adagdak)以及克拉姆潟湖(Clam Lagoon):↓


从埃达克岛正北方向南看去是莫菲特火山(Mount Moffett):↓


【莫菲特火山】

莫菲特火山(Mount Moffett)位于埃达克岛北部,最高点海拔1196米,是一座受冰川侵蚀的成层火山,在侵蚀作用下其顶部锥体已基本被破坏;在其侧翼有数座火山穹丘。火山西部有温泉。虽然埃达克岛上的土层较多来自该火山喷发出的火山灰,但是在人类有记载的历史上该火山并没有喷发活动被记录下来,因此没有被收录入《阿拉斯加史上活跃火山名录》。更多细节可参阅后续游记第2章。

埃达克岛山间蜿蜒的公路多修建自二战时期:↓


总共经过三个半小时的飞行,飞机终于降落在本次航班的终点:埃达克机场。小小的机场上只有唯一的一座建筑,房顶牌匾上写着“欢迎来到埃达克,狂风诞生之地”的字样,这让作为无人机玩家的我隐隐有些不安;希望即将开始的小船探险和之后的渡轮之旅都能有今天这样的好天气吧:↓


作者按:本篇游记的互联网版本《大洋深处的火山秘境:一场深入阿留申群岛、阿拉斯加半岛的海上火山巡礼》于2018年10月29日发布于穷游论坛,并于2019年1月11日-13日获选登载于穷游网首页。纸媒版本《探访大洋深处的火山秘境 首个深入阿留申群岛腹地的中国旅行者笔记》刊登于《环球人文地理》杂志2019年5月期,可购买杂志阅览或通过中国知网维普中文期刊等查阅。

回到上篇:阿留申群岛海上火山巡礼0:关于阿留申以及本次行程的概述
阅读下篇:阿留申群岛海上火山巡礼2:[埃达克岛] 从风之诞生地起航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