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nuary 25, 2017

欧亚大陆东极楚科奇15:[180度经线] 东半球的尽头与西半球的尽头



2016年7月27日。在弗兰格尔岛的第2天,我们一早便集中在恩德比精神号200层的小教室,听Rodney为我们讲解今日的两次登陆计划。由于弗兰格尔岛是180度经线所经过的最北陆地,所以今晨的首要任务便是向西前往180度经线处一探究竟:↓


我们乘坐冲锋舟先北行2公里左右,再沿海岸线西行7公里,最后在克拉欣海湾(RU: Залив Красин; EN: Krasin Bay; 参见后文7月26-27日航迹图【3】号标记)北侧(即弗兰格尔岛西南岸)的一处砾石海滩上登陆:↓


一条小溪的入海口正位于这片海滩。这条小溪被前人命名为恶魔之溪(RU: Чертов овраг; EN: Devil’s Ravine; 参见后文7月26-27日航迹图【4】号标记):↓


这里究竟发生过什么,以至于这条小溪被如此命名呢?↓


在Rodney的带领下,众人沿恶魔之溪西侧的山坡向上攀爬。东西伯利亚海岸线上的这些看似平缓的山坡其实攀登起来难度都非常大,极其耗费体力:↓


这里是弗兰格尔岛上最为重要的人类考古遗迹。在弗兰格尔岛为现代文明所知后,相当长一段时间人们一直认为近代之前岛上并无人类居住,但1975年在恶魔之溪的考古发掘却证实了史前人类曾在此生活,这里是古爱斯基摩人最西的定居点。考古学家发现了包括鱼叉在内的各种石制及象牙工具,放射性碳测年显示这些人类出现的时间与岛上最后的猛犸象时代相同,即公元前1700年左右;虽然并没有直接证据表明岛上的古人类曾狩猎大型陆地动物,但他们确实以捕猎海兽为生:↓


恶魔之溪的溪谷两侧山石像焦炭一般,有如地狱之火焚烧后的残迹,这是否与其得名“恶魔”有关呢?↓


恶魔之溪只是本次徒步的起始点。我们翻越山坡重新回到海岸边:↓


北冰洋的海面如同一匹丝滑的蓝色缎带:↓


众人沿海岸线继续西行:↓


向前(西)望去,克拉欣海湾上云淡风轻,波澜不惊,天空与大海都蓝得让人沉醉:↓


海滩北侧漆黑的断崖下是洁白的岸冰:↓


岸冰低处融化后形成一个个冰洞,洞顶滴下的颗颗水珠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无数晶莹剔透的冰块如同一块块碎玉撒在砾石海滩上:↓


这些冰块引得不少团友驻足观赏:↓


来个碎冰的特写:↓


附近的浅海上也漂浮着造型各异的冰块:↓


这里的砾石海滩看似坚实其实异常松软,踩上去的感觉竟与之前踩在沼泽中的感觉非常相似,需要非常小心以使自己不深陷于其中。越来越接近目的地了,但体力消耗已经很大:↓


北侧从断崖渐渐变成了红花遍野的山坡:↓


在砾石海滩上一脚深一脚浅地艰难步行了大约2.5公里的距离,我们终于来到了180度经线纪念碑旁。碑文上写的是“西半球与东半球的分界线在此”,面朝纪念碑而站,我们的左手边(西边)即是地球上东半球的尽头,而我们的右手边(东边)即是地球上西半球的尽头!↓


【关于180度经线】

弗兰格尔岛是180度经线(RU: 180-й меридиан; EN: 180th meridian 或 antimeridian; 参见后文7月26-27日航迹图【5】号标记)所经过的最北陆地。沿着纪念碑上那条具象化的180度经线向北看去,仿佛能看到它穿越弗兰格尔岛中央山脉、北部大平原,然后来到北极冰盖,最终在北极点与本初子午线相会。向南,180度经线将通过德朗海峡(RU: Пролив Лонга; EN: De Long Strait; 参见后文7月26-27日航迹图【6】号标记),并在楚科奇半岛唯一一次穿越大陆,之后便来到茫茫太平洋,经过岛国斐济后将直到南极大陆才会再次与陆地相遇。

所谓东半球即是指地球上本初子午线以东、180度经线以西的半球(维基百科,https://en.wikipedia.org/wiki/Eastern_Hemisphere),而西半球则相反。站在在180度经线上,任何人都拥有了从西半球瞬间移动到东半球的能力!我们甚至还体验了一只脚踩在东半球,一只脚踩在西半球的感觉!不信你看,前一秒还在西半球:↓


后一秒已经移动到了东半球!↓


中午11点半左右,Rodney又将我们兵分3路:1队人直接原路返回冲锋舟,1队人从海滩北侧半山东返,体力最好的1队人则向北继续前行直至某处山口。综合考虑之下,我与小伙伴Ariel选择参加山行的第2队:↓


从半山上一直东行便来到了砾石海滩北侧断崖的顶部。从崖顶向南远望,远方的天际线将天空的浅蓝与北冰洋的深蓝分隔开来;对岸的楚科奇本土遥不可见,很难想象当年卡尔鲁克号的船长是如何穿越这200公里的德朗海峡到达大陆寻求到救援,换作常人恐怕不到半途就绝望了:↓


我们行走在山腰,一边是断崖,另一边则是巍峨雄壮的大山。俄国领队Katya带领我们走走停停,时不时用望远镜观察附近是否有熊类的踪迹:↓


前方已经可以看到我们的冲锋舟静静地停靠在弯月般的克拉欣湾海岸线上:↓


Stephen大哥则加入了北行的队伍,在我们开始返程后他们继续向前,只不过方向由之前的向西转为向北:↓


在更高处远望180度经线以西的巨大沙咀:↓


在这里行走,就像行走于陌生的星球:↓


唯有广阔无边的苍凉与壮美,已无法用文字表达:↓


所有人都回到恩德比精神号之后,经过短暂的午休,下午2点半我们再次出发进行第2次登陆活动。冲锋舟向东经过昨日徒步的一带苔原:↓


越往东行浮冰越多,最后我们竟不得不在冰块组成的迷宫中寻路穿行:↓


北冰洋海面上寒冷的风刮在脸上像刀割一样,身着厚厚的棉衣亦不觉丝毫温暖。冲锋舟一直向东行驶了12公里之远,冻得我几乎说不出话来。我们的最终登陆点位于怀疑之湾的东北岸:↓


怀疑之湾东北岸是陆地,而其东南乃至整个南部都被一条狭长的沙咀所包围,下图左即是陆地与沙咀相接之处:↓


下午的这次登陆活动主要目的就是到访巴弗洛夫之墓(Pavlov's Grave; 参见后文7月26-27日航迹图【7】号标记):↓


关于巴弗洛夫(PI Pavlov)其人,我们只知道他1928年出生于乌沙科夫斯科,是弗兰格尔岛上出生的第一个婴儿;他曾帮助过很多进行鸟类研究的科学家,并且后来自己也参加了科研组织。至于其他,世人知之甚少;再或者,根本就没有人知道。生于世界的尽头,殁于世界的尽头,孤独得无以复加:↓


墓旁的一座破败的木屋,也许是过去科学家们的鸟类观察点或者当地人躲避北极熊的暂居之所:↓


附近丛生的草甸如一块块松软的圆形蒲团:↓


向东走去是一片滨海湿地,泻湖与沙洲纵横交错:↓


泻湖岸边,两只悠然自得的灰瓣蹼鹬(SC: Phalaropus fulicarius; EN: Grey phalarope; JP: 灰色鰭足鴫)正在觅食:↓


空中飞过的一只北极燕鸥(SC: Sterna paradisaea; EN: Arctic tern; JP: 極鯵刺)张开了剪刀般的尾翼:↓


前方有两条沙洲被一道水流隔开,有两位团友正站在西边这条沙洲的尽头试探是否能蹚水而过:↓


这两条沙洲间的缝隙就如同长堤上被打开的缺口,海水从北侧的泻湖缓缓流入南侧的泻湖:↓


看来从西侧的沙洲蹚水而过到东侧沙洲并不可行,只好绕到南面继续东行:↓


从南边向东北方向观察之前试图蹚水而过的地方:↓


如果从东向西回望,会发觉这两条相对的沙洲之间间隔的距离其实并不短。东侧这条沙洲形状颇似蛇信:↓


更东处的沙洲被泻湖水分隔成了一个个的小岛,已无法再向前行:↓


于是众人开始返程:↓


在这一带白骨累累的漫漫砾石滩上丛生着很多稀奇而美丽的植物,如一块块宝石般散布四处:↓


植物特写之一:↓


植物特写之二:↓


植物特写之三:↓


坐上冲锋舟,又在冰块的迷宫中寻路西归:↓


雪雁(SC: Anser caerulescens; EN: Snow goose; JP: 白雁)排着整齐的队伍从我们身旁飞过:↓


在经过一块像桌面一般平坦的巨型浮冰时,我们冲锋舟上的俄国驾驶员终于经不住大家的软磨硬泡,把冲锋舟停靠在其边缘,让我们登上浮冰玩耍:↓


“冰山一角”这个词语最形象生动的解释莫过于下面这张图了,透过海面可以隐隐看到冰面下方体积巨大。冰山浸在水下的要比水上面看到的大得多,一块冰大约有91.7%沉在水面一下,也就是只有8.3%的冰露在水面,水面以下的体积是水面以上体积的11倍:↓


这块浮冰的表面不仅平坦,而且非常的坚实。一行众人踩在其表面,或跑或跳都没有任何问题:↓


当然,也有的团友死活不愿爬到冰面上来,据说是“怕冰层断裂掉到海里去”:↓


冰面东侧一些积水的冰坑就像是镶嵌在白玉上的蓝宝石:↓


小伙伴Ariel从“北京瘫”到“北极躺”的华丽升级:↓


回到恩德比精神号,兴奋之余未曾想到高潮再起。晚上20时许,在我们的探险船旁边的浮冰上出现了数只北极熊!这是我们与北极熊离得最近的一次,不用长焦镜头也能拍摄到它们清晰的照片:↓


它们好像各自都在忙着各自的事情,一开始并没有注意到我们的到来:↓


北极熊是好奇心极重的动物。注意到我们之后,它们之中有的就停下脚步静静地观察我们:↓


在认定我们没有任何威胁之后,又开始继续它们慵懒的生活了。
有的在打哈欠:↓


有的在伸懒腰:↓


还有的就这样直接懒洋洋地躺在冰山上,躺姿极为销魂:↓


两只北极熊在大秀恩爱:↓


直到它们离去,恩德比精神号才缓缓驶离弗兰格尔岛。

7月26-27日航迹图:↓


7月26-27日航迹图数字标记释义:
1、怀疑之湾(RU: Бухта Сомнительная; EN: Doubtful Bay)
2、兹弗约兹德内依(RU: Звёздный; EN: Star或音译为Zvyozdnyy)村庄
3、克拉欣海湾(RU: Залив Красин; EN: Krasin Bay)
4、恶魔之溪(RU: Чертов овраг; EN: Devil’s Ravine)
5、180度经线(RU: 180-й меридиан; EN: 180th meridian 或 antimeridian)
6、德朗海峡(RU: Пролив Лонга; EN: De Long Strait)
7、巴弗洛夫之墓(Pavlov's Grave)
黄色的轨迹为恩德比精神号的记录,酒红色轨迹为自身携带GPS的记录。

作者按:本篇游记的互联网版本《欧亚大陆东极楚科奇:穿越白令海峡,一场从太平洋到北冰洋的奇幻漂流》于2017年1月25日发布于穷游论坛,并分别于当年2月27日、3月1日及10月6日-8日获选登载于穷游网首页。纸媒版本《欧亚大陆东极楚科奇 穿越白令海峡、从太平洋到北冰洋的奇幻漂流》刊登于《环球人文地理》杂志2019年11月期,可购买杂志阅览或通过中国知网维普中文期刊等查阅。

回到上篇:欧亚大陆东极楚科奇14:[弗兰格尔岛] 人类的禁区
阅读下篇:欧亚大陆东极楚科奇16:[科柳钦岛] 北冰洋上遗落的时光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